PG电子四川在线月,被称为世界园艺界“奥林匹克”的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成都盛大启幕。在成都东部新区主会场,各国奇花异草集中亮相。112座展园,静待游客前来观赏“花”开,穿梭在神奇的植物世界,热带雨林、沙漠植物、深谷幽兰让人眼“花”缭乱。
开启世园之旅,探索“花花世界”“植物王国”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奇花异草的“家”——世园会建筑和景观:“芙蓉花”花开盛世、“锦云楼”梦回盛唐、“神鸟衔花”展翅高飞……成都世园会建筑都建出了啥“新花样”?植物的“家”又有多舒适?在成都,凝结科技智慧的建筑,与自然植物交织出别样诗篇。
成都,又名芙蓉城;汉阙,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在世园会迎接世界的大门,独一无二的“芙蓉阙”,静待着八方来客。
“芙蓉花瓣均为弧形,还要精准控制曲面、角度,施工难度比较大。”施工方中建八局项目现场负责人胡文洁说,项目部邀请BIM建模技术“出山”,增加异形建筑控制点位,并结合智能放线机器人快速定位,确保精确施工。
主展馆有着类似的难点。“屋面施工面积占主展馆面积的三分之一,屋面还是异形屋盖,每片铝合金都不一样,空间定位难度非常大。”胡文洁说,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采取了智能定位、网壳分块吊装、网架分步累积提升的方式PG电子,将整个屋盖分为4个工区段,采用三维BIM施工模型电子测控技术精确定位,加上计算机同步控制及传感检测系统,确保屋面铝板安装的同步性、稳定性,也保证了神鸟的轮廓流线。
“神鸟”羽翼下,金属银杏叶随风舞动,超过100万张叶片,形成了连续一体的银杏风铃天幕。4种不同深浅的黄色,模拟出银杏叶入秋到深秋的渐变。100多万张“银杏叶”,如何达到最好的美学效果?“团队采用‘BIM+环境模拟分析技术’,对垂片吊顶造型及管线综合末端进行了三维建模和数据分析,进行一系列的造型比选、色彩组配、安装方式研究、相对位置关系模拟分析等,经过1个月的安装,最终搭建出这样绝无仅有的天幕。”胡文洁说。紧紧依偎着绛霞湖的主展馆,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大面积架空的室外活动空间,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场馆采用适宜的被动式节能措施,充分运用湖水对空气的冷却作用,引入湖面的低温新风,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体感舒适度。”主展馆设计师、中建西南院设计三院总建筑师肖波介绍,主展馆也一改在大型公共建筑设置中央空调的做法,更多地采用了分散空调,分散空调负荷占整个项目的42%。
进入主展馆功能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LED屏幕墙。“屏幕就像屏风,可以折叠,可适应多种功能需求,提升空间利用率。会议期间展开是屏幕,平时折叠起来,绛霞湖以及远处山脉的自然风光,便成为大厅内的天然背景画面。”肖波说。
世园会植物馆,搬入新家两月有余的火烧花正在盛开,正如植物馆的设计理念,深藏蓄力,像种子一样,破土而生。对于工作近10年的中建八局建筑工程师文熠来说,这是他参建过最特别的场馆,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蛋壳”。半球形构型的场馆,主要采用一种叫“软玻璃”(ETFE)的膜材料,透明柔软。薄膜之下,就是植物生长的温室,这也是成都第一座热带雨林温室。
“水立方就是用的这种膜材料。”文熠说,植物馆上方装了两层“软玻璃”,为馆内提供自然光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保暖隔热。这种膜很柔软,不能90度折叠,因此在拼接过程中,极其考验精度和工艺要求。
植物馆内部,3个篮球场大小的面积,微缩了辽阔的热带雨林景观,“孵化”了近200种珍稀植物,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其中模拟了热带雨林中的幽静小溪、飞泻瀑布、参天大树、缠绕藤萝、繁茂花草、交织花廊等特色景观,游人走在迂回曲折的游览径道,身旁从生活在恐龙时代的蕨类桫椤,到生长在现代的睡莲,品种繁多的各类植物跨越山川湖海,在这个“人造”的奇妙植物王国展露芳华PG电子。
热带植物如何在成都“安家”?“有限空间内,‘复制’热带雨林景观是个技术活。我们努力营造和再现出热带雨林地形的复杂多样,人工模拟了一系列热带雨林植物的自然生境,如溪流、瀑布等,并科学搭配植物种类。比如针对喜欢阴凉的蕨类群属,搭配植物群落,营造一些‘小气候’。”负责植物馆的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工程师潘宏磊说。
长达186天的会期里,热带植物如何顺利经历“春、夏、秋”三季变化?“你脚下的路暗藏玄机。”潘宏磊指着路面的金属镂空板说,下面藏着空调系统,辅助馆内通风和温度调控。植物馆内还藏了多个高精度传感器,精细监测温室内各区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这些动态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控室,根据数据测算,自动开启通风系统或者加湿喷雾,为植物提供最舒适的生长环境。此外,还有园区工作人员随时巡护,进行精细化灌溉调控。
在文化体验馆艺术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展园极具特色,展现滨海人居的智利维纳德尔玛园、以“草本图书馆”为主题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园、充满禅意的日本甲府园……让世园会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域风情。
摩洛哥非斯园,模拟非斯古城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通过再现当地风格建筑和植物,营造出浓郁的“北非荒漠”式的自然生境。
北非特色沙生植物,如何在成都再现?“植物生长的基层有讲究。”园区设计师、中建西南院景观院总建筑师张静“揭秘”,为使植物更好生长,设计加强了植物基层排水及透气性。比如,“换填30厘米的土+河沙+椰糠+珍珠岩混合基质”,保证沙生植物根部透气性及营养。再借助地形的堆坡起伏,保证排水顺畅。
“我们也选择了既能体现当地植物风貌,又在本地适生且可以过冬的形似植物来替代。”张静说,比如摩洛哥园中,采用林刺葵替代当地海枣树,两者同科同属,从外观上看差别不大,但林刺葵在成都地区常用。既能体现当地植物特色,又保证植物的存活率和后期效果。
这大概是最有仪式感的登楼览胜,登斯楼也,凭栏远眺,游人不由地吟诵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于是唐朝的风,穿越千年,带来问候。眼前的建筑,正以此诗为据,借鉴唐代楼阁风貌而建。屋面出檐、翼角起翘、平座斗拱,地面五层楼阁伫立于高台之上,各层四面分别设置宽大门廊和歇山抱厦(在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配楼)。
“建筑在展示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用了更加现代的表达手法。”项目设计师、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举例,比如传统造型繁复的鸱吻、斗拱,在锦云楼转化为更简洁的线条。传统建筑较为昏暗,锦云楼内部空间敞亮而通透。
相似的唐代楼阁风貌,但与千年前的散花楼不同的是,锦云楼是全钢结构的古典建筑。
中国五冶集团钢结构装配式生产基地承担了项目的钢结构制造。大大小小上万个钢构件,在生产基地预制生产后,再运到现场,省时、省力、省地,最大限度减少了污染。
看起来像“搭积木”的现场安装,其实并不简单。“仿古造型精度控制要求高,每一个零件的结构弧度都不一样。现场安装时,我们大量采用钢结构智能测量、钢结构虚拟预拼装等技术,以数字化手段保证零部件的严丝合缝。”胡文洁说,用时2个月,最终拼装完成这栋高46米的建筑。
如果说锦云楼是千年前成都的回响,那么与锦云楼遥相致意的天府人居馆,就是当下生活的呈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蜀地人居、体验园艺文化。
从外观看,天府人居馆由3个圆形建筑相交,“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场馆设计借鉴了成都环形城市格局及院坝、荷塘、竹山等元素,意在以‘圆’为院,通过世‘园’会,与世界结‘缘’。”刘艺介绍,红色的圆环以院坝为核心,活态展示蜀地千年来的人居哲学;蓝环内布局着成都特色消费场景,游客可观荷塘月色、享浮岛火锅、品成都盖碗茶;绿环则以民宿为主体,可享山居生活、品地道川菜、泡竹林温泉,体验地道成都生活。
行走在天府人居馆,处处透露着四川民居的风味:双面戏台,可面向室内、院坝,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功能;当你的视线掠过竹管吊顶,就像是读一篇流动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