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平度市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品质 推动绿色公共空间建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7-11 17:13:33

  PG电子自“五区”建设开展以来,平度市生态宜居样板区建设指挥部坚持以完善绿地功能为抓手,持续推动共享性绿地建设,致力于打造可达性、舒适性、地域性PG电子、亲民性的绿色公共空间。先后建设圣水山庄、幸福里等25处口袋公园,改造现河公园、长广湖水系等2处综合性公园,新建天津路、围山河等7条林荫廊道,增添31处立体绿化,累计新改建绿地12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4平方米。

  平度市生态宜居样板区建设指挥部从全局化、人性化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用地布局,通过口袋公园、林荫廊道、滨水绿道等系统建设,将河道、公园、道路有机衔接,形成相互联系、可达性高的“大循环”公园绿地体系。

  推进河道连通与河岸修复。立足平度市河流交错、山水相依这一优势,着眼环境优化和防洪排涝,坚持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统筹”,持续加大水系整治力度,对现河、围山河、紫云河等5条过城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将距离相近的河道连通,并将河岸两侧以绿化的形式进行协调统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绿道体系成网、成环。

  公园绿地和林荫廊道实现有效衔接。通过线性林荫廊道将一组近距离的口袋公园串联,并借助穿城水系在其周围拓展公园绿地,直接扩大公园绿地总面积、提高绿地可达性,使各绿地不再完全孤立,逐步形成以现河为轴线、现河公园为核心的北部公园体系、2020公园为核心的南部片区公园体系,实现“一轴两环”的公园城市建设布局。目前已完成现河公园、2020公园、现河桥头口袋公园的串联和天津路、厦门路、现河两岸的连接,让老百姓进一步感受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居住环境。

  依托“三面环水一面山、一条玉带穿中间”的地理优势,平度市生态宜居样板区建设指挥部重点实施了以现河为主轴线的生态整治工程,拓展了“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敞空间。依据河道地形状和水流条件,沿河岸增加观花观叶乔灌木,提高绿化覆盖率;增设休闲广场、亲水平台20余处;建设两岸滨水绿道10余公里;增设彩虹桥、网红打卡墙、彩绘、河岸亮化等特色景观;筹备全民健身健步行、现河夜市、“城市记忆”照片展等活动,唤醒场地机能、增加空间吸引力,重建区域内生态系统,打破线型通行空间的枯燥感,绘就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绿轴。

  平度市生态宜居样板区建设指挥部在公园城市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中充分结合平度市地域性的建筑、手工艺等物质文化和传统风俗、历史等非物质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取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和意象,借助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将其运用于公园景观小品、主题雕塑等设计,突出城市特色风貌。如在圣水山庄口袋公园融入剪纸、草编、泥塑等民俗文化;在厦门路林荫廊道融合“节气精灵”这一平度重要IP,布设一条展现二十四节气更替的节气变化线。

  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平度市生态宜居样板区建设指挥部将绿地景观性、服务性、功能性融于一体,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形成以人为主体,绿色公共空间为客体,风景园林为介体,人居环境为环体的“四体共融”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打造成社会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公共空间。

  拆墙透绿,打造“无界公园”。因地制宜拆除现河公园挡墙、圣水山庄口袋公园围栏、福韵园围墙,增加步道入口、楼间小路,将公园延伸至城市,促进现实生活与田园诗歌有机融合,以此来保障和承载多样性的活动需求,利用生活中的细节来增强居民的闲适感和幸福感,凸显“惠民生”价值导向。

  完善设施,重视“一老一幼”。在提升开放共享绿地空间、保持绿地基底的前提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立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的功能,并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多样需求,在每处绿地增加适老化座椅、健身器材,结合场地条件设立儿童活动场地。截至目前,已完成25处口袋公园适老化建设、13处口袋公园适老化改造、7处专类儿童活动场地建设工作,增设了一系列亲民的、日常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边社区居民融入。

  景观升级,展现“园林之美”。坚持因地制宜、因园而异,结合绿地原有机理,更多保留原有树木,增加适地适生开花观叶植物,优化植物层次,丰富季节色彩;规范超高土整治、苗木扶架、包裹物去除、苗木修剪等施工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构造各种妙趣横生的园林小品,充实景观空间,让自然、艺术、人文、品质融入景观,绽放现代园林整体的美,让广大市民共享高品质绿色空间。

服务热线
130333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