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近日,北京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本市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跨宋庄镇和潞城镇的一批保障房正拔地而起,未来这些房子交付后,供暖并没有采用常规的燃气,而是来自地热。
“作为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这些保障房的供热面积将超过35万平方米。”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每年减少7650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98万标准立方米天然气。
北京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是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包括房山良乡、顺义李遂、昌平小汤山等十个地热田,推动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具备良好资源条件。
自2019年本市推出新能源供热支持政策以来,全市新能源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供热规模稳步提升,建成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热泵供暖(制冷)等一批示范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将大力发展地热、再生水等新能源供热作为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
本市供热热源品种单一,传统能源占比较高。“支持新能源供热发展,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有利于改变单一燃气供热的热源结构,推动供热系统重构,更好的保障城市供热安全。”相关负责人说,鼓励发展新能源,可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并随着新能源供热技术进步和市场完善,新能源供热能力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本市鼓励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新能源供热技术,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供等新技术试点应用。
新政也明确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村地区不同建筑类型,适宜的新能源供热技术形式。比如,公共建筑适宜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技术,居住建筑适宜中深层地热、绿电蓄热、生物质供热等技术。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按照新能源供热装机情况、新能源供热新技术应用等不同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满足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应用的新要求。
同时,此次政策也优化了中深层地热矿权办理流程,明确中深层井下换热项目审批机制,明确可应用新能源供热项目周边公共绿地、城市绿隔等场地作为打井区域,并对不同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审批的相关要求予以明确,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新能源供热还需要技术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意见》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设备研发;鼓励传统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城市热力企业强强联合,培育新能源供热龙头企业;鼓励整合新能源供热市场资源,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合作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企业(项目)申请贷款贴息和优惠利率融资给予支持。
据介绍,本市将推动新能源供热多场景应用,实现新能源供热多元有序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5%。
随着新能源供热规模的继续扩大,减碳效果将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新能源供热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新能源供热发展,有利于减少供热领域碳排放。”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供热面积占比15%的目标测算,预计到2030年可累计减少碳排放330万吨左右。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对线年度北京正式供暖时间、温度达标标准、报修电话、收费标准、各区供暖费缴纳入口(app/微信)、编号查询/收费标准/公司维修电话等。
目前北京已经发布暴雪、寒潮预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再次动员部署,要求各区、各供热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做好供热服务保障。
据市城管委消息,本市将于11月7日零时正式供暖。按照规定,从7日零时起,市民家中的起居室及卧室内的室温不低于18℃才算达标。
北京供暖季家中暖气不热或者出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可以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种原因进行排查。
今天零时起,本市正式启动达标供暖,按照规定,市民家中起居室及卧室内的室温应不低于18℃。市城市管理委公布“北京市2023-2024年采暖季供热服务电话”,市民如遇家中暖气不热、供暖设施跑冒滴漏或是暖气发
根据气象会商结果,受冷空气影响,近日北方连续降温,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北京已于11月6日0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11月7日0时正式供暖。
2023-2024年度北京各区供暖最新消息小编已经为您整理好了,快来看看吧,具体内容详见正文。
10月中旬,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的供热用户将大范围启动供热灌水,建议居民注意小区张贴的灌水通知,并根据自家小区灌水时间家中留人,注意跑、冒、滴、漏等问题,若出现以上现象请及时与北京热力集团所属
目前,全市区域集中供热设备设施已完成检修,具备供热条件。本市将根据天气情况及气温变化做好供暖准备,确保百姓温暖过冬。
目前,北京全市区域集中供热设备设施已完成检修,具备供热条件。北京将根据天气情况及气温变化做好供暖准备,确保百姓温暖过冬。
根据气象会商结果,受冷空气影响,近日北方连续降温,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北京市将于11月6日0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
北京已于11月6日零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北京日报记者上午从市城管委了解到,本市将于11月7日零时正式供暖。按照规定,从7日零时起,市民家中的起居室及卧室内的室温不低于18℃才算达标。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北京供热新政策发布:支持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引入新能源供热 - 北京本地宝
近日,北京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本市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跨宋庄镇和潞城镇的一批保障房正拔地而起,未来这些房子交付后,供暖并没有采用常规的燃气,而是来自地热。“作为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这些保障房的供热面积将超过35万平方米。”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每年减少7650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98万标准立方米天然气。
北京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是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包括房山良乡、顺义李遂、昌平小汤山等十个地热田,推动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具备良好资源条件。
自2019年本市推出新能源供热支持政策以来,全市新能源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供热规模稳步提升,建成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热泵供暖(制冷)等一批示范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将大力发展地热、再生水等新能源供热作为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
本市供热热源品种单一,传统能源占比较高。“支持新能源供热发展,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有利于改变单一燃气供热的热源结构,推动供热系统重构,更好的保障城市供热安全。”相关负责人说,鼓励发展新能源,可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并随着新能源供热技术进步和市场完善,新能源供热能力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据介绍,本市鼓励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新能源供热技术,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供等新技术试点应用。
新政也明确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村地区不同建筑类型,适宜的新能源供热技术形式。比如PG电子,公共建筑适宜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技术,居住建筑适宜中深层地热、绿电蓄热、生物质供热等技术。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按照新能源供热装机情况、新能源供热新技术应用等不同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满足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应用的新要求。
同时,此次政策也优化了中深层地热矿权办理流程,明确中深层井下换热项目审批机制,明确可应用新能源供热项目周边公共绿地、城市绿隔等场地作为打井区域,并对不同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审批的相关要求予以明确,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新能源供热还需要技术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意见》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企业牵头PG电子、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设备研发;鼓励传统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城市热力企业强强联合,培育新能源供热龙头企业;鼓励整合新能源供热市场资源,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合作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企业(项目)申请贷款贴息和优惠利率融资给予支持。据介绍,本市将推动新能源供热多场景应用,实现新能源供热多元有序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5%。
随着新能源供热规模的继续扩大,减碳效果将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新能源供热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新能源供热发展,有利于减少供热领域碳排放。”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供热面积占比15%的目标测算,预计到2030年可累计减少碳排放33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