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探青岛文脉,访名人故居。青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名人故居 在城市保护更新中对地域文化的构建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传承历史文化,彰显人文肌理的重要载体,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名片。
“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第十七期城市更新中的名人故居,将于5月18日 14:00正式上线!跟随城市更新的脚步,打造名人故居体验路线,选择三所名人故居,走进名人故居主题场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以文脉传承推进文化回归迎接名人故居的改造新生,助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
赵太侔故居位于龙江路7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砖木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花岗石砌基,黄色水刷墙,四面坡结合人字坡屋顶,覆红色板瓦,上开方形老虎窗,是一栋欧洲田园风格别墅。
赵太侔的一生与青岛渊源颇深,1930年至1932年,赵太侔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至1936年PG电子、1946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作为中国戏剧史和教育史上一位路标式的人物,赵太侔的办学理念、经验和成果弥足珍贵。
赵太侔生平史迹陈列,着重介绍了其重要人生历程,突出展示其在戏剧史和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目前,赵太侔故居已打造成集名人主题展览、沉浸式戏剧互动和休闲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
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故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7平方米。花岗岩基石砌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地上二层,有阁楼及地下室。
华岗,浙江龙游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华岗故居的华岗生平史迹陈列展,记录了其一生重大事迹。
1925年夏天,华岗任青年团南京地委书记,加入中国开始革命生涯,1930年翻译出版《宣言》。他是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位全文翻译《宣言》的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岗与《宣言》专题陈列展突出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历史文物,体现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和大学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对红色精神传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951年至1955年,华岗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的黄金时期。
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建筑为砖木结构,依坡地而建。乱石墙基,水刷墙面,红瓦坡顶,有木柱挑廊。目前,王统照故居以王统照文学馆的形式对外开放。
王统照,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等,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是青岛本埠文学的拓荒者。1927年王统照举家迁居青岛,居住于此。1929年,王统照主导创办了青岛最早的现代文学期刊《青潮》,为青岛新文学开辟了一方新天地。1933年,王统照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山雨》在青岛问世。1935年夏与老舍、洪深等共创《避暑录线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两度出任中文系教授,并曾担任系主任。
“建筑文化”价值的延续,也是“名人文化”价值的传承。让城市原本的文化地标焕发新的人文光芒,跟随丈量青岛的脚步,我们步步循迹,深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讲好名人故事。在城市保护更新中,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让名人故居“活”起来,更是让城市名片“亮”起来。
首次将教育和研究列为博物馆日主题,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的解读,这一主题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城市更新中的名人故居”主题线路,既是对青岛近现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更是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对“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